小學生作業總是拖到很晚怎麼辦?家長零吼叫 SOP
小學生作業總是拖到很晚怎麼辦?家長零吼叫 SOP:90 分鐘完成作業+穩定習慣

多數拖延不是故意頂嘴,而是「環境太吵+任務太大+沒有看到進度」。這篇把作業變流程:90 分鐘 SOP、家長話術、成果牆與檢核表。照表抄做,一週就會看見衝突變少、時間變短。
一、重點結論(10 秒版)
- 先調「環境」不是先罵人:固定座位、桌面清空、用時鐘不用手機計時。
- 任務切片+時間盒:每段 20–25 分鐘,完成就勾;先做最容易完成的 1 件。
- 看得見的成果牆:把今日完成的頁數、改正數、口述小發表貼起來,換回成就感。
- 家長說行為不貼標籤:「你先寫了第 1 題,這就是開始的能力。」
二、為什麼孩子會拖?(白話版原因)
孩子的腦不是不想寫,而是「一次看到一大塊任務」會本能想逃;再加上太多干擾(玩具、手機、零食、走來走去的人),更難坐住。
- 任務太大:沒有明確的第一步,腦袋自動拖延。
- 回饋太遠:寫功課看不到成果,動力自然低。
- 環境太吵:每 30 秒一個打擾,專注重開機。
- 作息不穩:餓、累、口渴會直接把耐心吃光。
三、先搭好「作業站」:10 分鐘完成
- 固定角落+一盞燈:同一位置讓大腦形成「坐下=開始」。
- 桌面只留當天需要的文具:其他裝箱,少找東西就少走神。
- 可視時鐘:用實體計時,不借手機。
- 水與小點心:避免因口渴肚餓起身。
- 白板或便條:寫下「今日三件事」,完成就打勾。

四、90 分鐘完成作業 SOP(可直接照做)
0–10 分鐘|盤點+排序:把今天所有功課寫在白板,圈出最容易的 1 件當暖身。
10–30 分鐘|暖身任務:先完成最簡單的,讓大腦進入「完成模式」。
30–50 分鐘|主科攻堅:把大任務切成兩段,每段 10 分鐘,段與段之間深呼吸 3 次或喝水。
50–60 分鐘|短休 10 分鐘:走動、伸展,手機不出現。
60–80 分鐘|回到第二項:把易錯題圈起,立刻改錯,畫上對勾。
80–90 分鐘|收尾與檢查:收書包、放入明天要帶的物品;把今日完成情況拍照貼成果牆。
若作業量大,可把「主科攻堅」多加一輪;但最多 120 分鐘,超時效果會變差。
五、家長話術:少衝突、多完成
把「快去寫」換成「現在開始第一步」:
✕「快去寫功課!」→ ○「先把今天要做的三件事寫在白板,完成一項就勾。」
說策略,不貼標籤:
✕「你很懶。」→ ○「你挑了最容易的一題先做,這是好策略。」
先共情,再要求:
「今天很累對吧?我們先暖身 10 分鐘,等一下再攻最難的那一科。」
六、常見地雷(避開就成功一半)
- 把「全部寫完」當唯一目標:容易拖到很晚;改為「先完成最容易的 1 件」。
- 桌面放太多東西:每拿一樣就走神;只留當天需要的文具。
- 用手機計時:計時變滑手機;改用實體時鐘或廚房計時器。
- 家長臨時改規則:容易爭辯;所有調整都到週末會議再說。
七、家長檢核清單(可直接打勾)
□ 固定作業站 □ 白板三件事 □ 20–25 分鐘時間盒 □ 成果牆更新 □ 家長話術用「策略語」 □ 週末檢討 10 分鐘
八、加分項:同儕共學與作品展示
每週一次約同學一起 30–40 分鐘,把「解題步驟」講給對方聽;說得清楚,自己就懂了。家中設「週五小發表」,每人 3 分鐘分享本週一個進步點。
九、築苗如何對應(不硬推)
我們把「學習」拆成可完成的小任務+有舞台的展示:CEO 實習生(規劃與簡報)、動力賽車營(做中學、改良→測試→再改良)、自然調查局(觀察紀錄與證據鏈)。家長可先看 主題與課程總覽、全台校區 × 梯次、接送與安全,再決定是否適合孩子性格。

十、常見問答(FAQ)
Q1. 要不要獎勵制度?
可以有,但重點放在「過程策略」而非分數;如「今天先完成最容易的那一項」,即可換 10 分鐘自由時間。
Q2. 作業量太大怎麼辦?
先跟老師確認需求;家裡分兩段寫,中間休息 10 分鐘;超過 120 分鐘就收,保留睡眠與第二天學習力。
Q3. 孩子一直起身?
桌上先備妥水、衛生紙、文具;必要時用「起立券」一天 3 次,用完就坐定。
下一步:先從「作業站+白板三件事」開始,讓孩子每天看得見進度。查營隊開辦校區 × 梯次
了解安全與接送
瞭解營隊限時優惠